大学为什么要开家长会 家校共建新模式
大学为什么要开家长会 家校共建新模式!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博渊未来技术学院为2025级新生举办家长会,引起关注。学校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称,新生家长会由各学院自主组织,旨在向家长介绍培养方案,加强家校沟通,属于“家校共建”模式。此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学院也在本月陆续召开了新生家长会。
对此,有人调侃“大学高中化”,质疑其是否必要,亦有声音表示理解。在高等教育阶段引入“家长会”,究竟是教育的进步,还是对学生自主性的过度干预?这一尝试未尝不可:大学家长会有其现实合理性,但其推行必须谨慎,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家校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许多大学生对此感到不适,并不难理解。从高中步入大学,对绝大多数年轻人而言,意味着一次重要的身份转变:他们不再是那个需要父母时刻监督的孩子,而是应当自主管理学习与生活的成年人。高校主动召集家长,容易给人一种“大学高中化”的观感,仿佛他们仍未“断奶”。
这种不适感背后,实则是年轻一代对自主人格和独立空间的珍视。他们担心个人隐私被过度暴露热点话题,不愿学业成绩、生活表现甚至心理状态成为家庭讨论的议题;更抗拒的是那种“被定义、被审视”的客体感——仿佛自己仍是需要父母和学校联合监督的“问题对象”,而非有能力为自己负责的个体。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问题的另一面。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与社会语境下,很多家长对大学教育的认知存在断层。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孩子一旦踏入大学校门,便意味着“终于成人”,家庭教育的任务已然完成。由此导致许多家庭在子女大学阶段的教育参与几乎真空:要么完全放任,缺乏必要的关注和支持;要么仍以旧有方式干预,却难以提供真正有效的引导热点话题。这种要么“不管”、要么“乱管”的局面,无疑无益于学生的成长。大学为什么要开家长会 家校共建新模式 大学为什么要开家长会 家校共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