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秒睡,床上失眠,到底为啥?
沙发一沾就睡,床上翻来覆去,这究竟是为何?说来有趣,睡眠的奥秘往往藏在最不经意的地方。傍晚时分,昏暗光线,柔和声响,沙发那恰到好处的包裹感,都在为你铺就一条通往梦乡的捷径。反观卧室,那张本该安眠的床,却成了压力的集中营。一天结束,工作琐事,未竟事宜,一股脑涌上心头,越想睡,越清醒,陷入越清醒,越焦虑的怪圈。
2023年一项调查显示,三成六的睡眠困扰,竟源于对失眠本身的恐惧。这岂不是天大的讽刺?办公室、地铁、电影院,这些地方都能呼呼大睡,唯独在自己床上辗转难眠。应了那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睡眠这东西,你越是刻意追求,它越是躲得远远的。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智能手环、睡眠监测器层出不穷。牛津大学的研究却泼来一盆冷水,这些设备可能适得其反。当人们过分盯着那些睡眠分数时,焦虑感便油然而生。实验中,那些被告知睡眠质量差”的人,即便实际睡眠时长相同,第二天也会感觉更疲惫,情绪更低落。这告诉我们,对睡眠的过度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新的负担。
偶尔睡不着,实属正常。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专家指出,从清醒到入睡的瞬间切换本就罕见。大脑需要时间调整状态,环境因素影响巨大。夏夜闷热,窗外刺眼,都可能成为梦路上的绊脚石。身心感到安全,美梦才会悄然降临。
压力不仅让你难以入眠,还会在凌晨三四点将你唤醒。这个时间点,人体体温开始回升,褪黑素分泌达到顶峰热点话题,皮质醇水平逐渐升高。思绪一旦纷乱,大脑便容易坠入负面思考的深渊。明尼苏达州的神经学家发现,午夜过后,大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发现问题的能力却异常敏锐。这便是为何凌晨醒来,人特别容易胡思乱想,陷入恐慌。
改善睡眠的方法五花八门,白噪音、睡前阅读、冥想、褪黑素,对长期失眠者而言,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2016年,加拿大研究者另辟蹊径,提出认知洗牌”法。通过想象一系列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汇,让大脑从严谨的逻辑思维转向天马行空,模拟入睡前的自然脑活动。实验证明,此法颇为有效。
睡眠不是一场攻坚战,无需你全力以赴。它更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需要你顺其自然。放下对睡眠的执念,像在沙发上那样放松身心,美梦自会不请自来。原文出处:沙发秒睡,床上失眠,到底为啥? 沙发秒睡,床上失眠,到底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