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告诉我们坚守的逻辑 从质疑到破界
2025年9月25日晚,北京亦庄小米科技园,雷军站在聚光灯下,身后大屏播放着SU7 Ultra在纽北赛道飞驰的画面。他忽然停下讲述,望向观众席,声音低了几分:“2020年,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看供应链报表,晚上对着研发投入清单失眠。”台下寂静。他顿了顿,“那年,我常常问自己:小米,还能走多远?”
十五年前,小米以“为发烧而生”横空出世,用互联网模式搅动手机市场。十五年后,它已不仅是手机公司。2025年,小米发布自研3nm芯片“玄戒O1”,成为全球第四家掌握手机SoC设计能力的企业;小米汽车YU7三分钟大定破20万辆,SU7 Ultra以7分04秒957刷新纽北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这些数字背后,是雷军与小米从“组装厂”质疑中突围的漫长挣扎。他称2020年为“触及灵魂的反思”,那一年,他陷入严重内耗,团队疲惫不堪,外界“小米没啥技术”的嘲讽不绝于耳。破局之路始于他决定将小米从一家互联网公司彻底转向硬核科技公司。
2014年,小米启动“松果计划”,迈出造芯第一步。2017年,澎湃S1发布,中高端定位却因性能与生态短板未能打开局面。此后,小米暂停SoC研发,转向快充、影像等“小芯片”。业内一度认为,小米已放弃自研大芯片。雷军在演讲中坦言:“做中低端SoC没机会,只有冲击最高端,才有一线年,他力排众议热点话题,重启造芯,投入上百亿元。一位参与项目的工程师回忆:“那三年,实验室的灯几乎没灭过。”2024年5月,玄戒O1首次回片成功点亮。那一刻,雷军在内部群写道:“我们终于,走到了无人区。”
造芯之路不仅是技术攻坚,更是信念之战。苹果与华为的路径证明,只有站在技术顶端,才能掌握话语权。雷军意识到,小米若只做“整合者”,终将受制于人。他决定孤注一掷,哪怕“每年烧掉几十亿,也可能颗粒无收”。这种决绝源于2020年的至暗时刻。当时,小米虽已上市、年收超两千亿元、跻身世界500强,但在雷军眼中,苹果、三星、华为三座大山仍难以逾越。团队士气低落,有人提议“停下来歇一歇”。他在内部信中写下:“没有核心技术,性价比就是纸老虎。”这句线亿研发的起点。雷军在告诉我们坚守的逻辑 从质疑到破界 雷军在告诉我们坚守的逻辑 从质疑到破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