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博主让更多人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搭建文化交流桥梁
国庆、中秋假期,不少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游”热度持续上升,也有在华生活的外国博主的贡献。他们通过沉浸体验非遗、融入“村超”踢球、走进村寨学艺等,深度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蓬勃发展的现代生活,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向世界展现多姿多彩、真实立体的中国。
来自美国马里兰州的90后小伙史明思将自己演奏二胡的视频上传至社交媒体平台,表达对二胡的热爱。他认为这种乐器搭建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中国民乐的美妙。在浙江台州路桥区曲艺馆,史明思演奏了一曲《赛马》。他听到的第一首二胡曲子是《二泉映月》,旋律中的情感让他产生共鸣。自幼学习小提琴的史明思,在美国读中学时就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中国,坚持每周赴上海学习二胡演奏技巧,并与台州本土戏曲团体合作演出。史明思还到台州乱弹剧团学习,参与经典曲目《白蛇传》的演绎。在他看来,台州既有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现代活力,又在古街巷保存着灰雕非遗,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共振。作为台州市一所学校的教师,史明思还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美育教学,让学生感受中西文化融合的魅力。他表示打算定居台州,继续钻研二胡技艺,推动台州乱弹等非遗走向世界。
英国小伙大卫在贵阳市花溪区长大,他对贵州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父母是侗族语言文化研究学者,全家从英国来到贵阳后,大卫在榕江县六佰塘村度过了童年时光。他在那里学会了简单的侗线年,大卫决定重返中国并在贵阳定居。春节时与家人一起贴春联、放烟花;到黔北万亩茶海采摘春茶,欣赏茶艺表演;穿梭苗乡侗寨,体验少数民族风情……这些经历让他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如今,大卫是贵州大学的足球教练,也是六佰塘村足球队的一员。2023年贵州“村超”火爆出圈,大卫前来观战并加入六佰塘村足球队,成为为数不多的外籍球员。他表示,足球与民族文化共舞,既展现草根足球的拼搏精神,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乡村的活力与多元。
90后伊朗姑娘兰兰通过短视频分享她在中国的生活点滴,如弹奏彝族月琴、唱云南民歌《阿老表》、品尝撒撇米线等。兰兰从小就喜欢中国文化,2012年来到中国后,她成为“云南媳妇”。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兰兰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她表示,中国的美需要亲自去走、去看、去感受。从初到中国时只会说“你好”“谢谢”,到现在操着一口流利的云南腔普通话,兰兰和这片土地更加亲近。夜色下,兰兰放下手中的月琴,抬头望向星空,她表示会把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外国博主让更多人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搭建文化交流桥梁 外国博主让更多人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搭建文化交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