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研究发现: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身体更健康(博主称装修叠墅遭小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阅读这篇文章。
在此,友情地向您作出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吃喝拉撒睡”是每个人生活里再平常不过的几件大事,其中“拉”这一看似司空见惯的小事情,实际却有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它。
近年来,多项国际研究都将目光聚焦于此,探索其与长寿之间的奥秘。
那想要健康的身体,我们一天究竟应该排便几次?又该以如何排便,才能延年益寿呢?
一、寿命与大便次数有关?
一提到“大肠、小肠”的作用,首先人们想到的肯定就是消化食物,把营养物质吸收起来供人体长期利用,将代谢废物排泄出体外。
除此之外,似乎也没什么作用了,但其实,并不止如此。
它还拥有人体最大的黏膜免疫淋巴群(包括免疫细胞、Peyer';s patches、淋巴滤泡、免疫分子等),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免疫场所。肠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可以阻挡多数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等)入侵,并通过抗菌肽等物质直接抑制后者的生长。即便是有极个别的病原体可以突破该层,肠道内大量的免疫细胞也会做出积极响应,在第一时间将其击灭,以保证肠道的健康。
同时,肠道内还拥有极其复杂的生态免疫系统,在这其中共生着数以百万亿个微生物。
它们通过影响全身的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在预防与衰老相关的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发表在《Cell》上的一项研究提到,通过对来自日本的近200名长寿者(年龄>100岁)肠道病毒群数据的研究发现,与年轻人(18岁以上)以及普通老年人(60岁以上)相比,这些年过百岁的长寿者,他们肠道里的病毒种类更加丰富多样,甚至还发现了一些以前从来没见过的新病毒种类,比如一些和类菌质体有关的病毒。
且这些长寿者肠道里的病毒群落,似乎更倾向于有频繁杀死它们感染的细菌的能力。
尤其是数以万亿计可能影响细菌生长的噬菌体(一种能感染细菌的病毒),它们可以吞食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更擅长把甲硫氨酸变成同型半胱氨酸,把硫酸盐和牛磺酸都变成硫化氢( H₂S)。
也就使得这些长寿者肠道内的H₂S含量更高,虽然此类气体闻起来奇臭无比,但在身体里适量存在,却有助于保护肠道的内壁健康,增强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除了病毒之外,肠道中还共生着数千种的细菌菌落,一旦两者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就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当有害菌过度繁殖时,会引发肠道炎症反应,释放炎症因子进入血液循环中去。就会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同时激活血小板,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这也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诱因之一。
而这些促炎因子还会损伤骨骼肌肉组织,增加肌少症、骨质疏松症、关节炎等骨骼肌肉疾病发生风险。
同时,其中的一些微生物还会影响脂肪吸收与代谢,一旦失调就会增加肥胖、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尤其是是糖尿病,因为本身菌落失调,就会影响到继发性胆汁酸的分泌。
会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胰岛抵抗,使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增加患病风险。
而且肠道内代谢产物及神经递质的异常改变,还会影响到神经系统功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广泛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患病风险。同时,多项国际研究都曾证实,肠道菌落的长期异常会促进结肠癌、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增殖及转移。
也就不难看出,肠道的菌群失调会加速衰老的进程,而拥有健康均衡的肠道菌群,往往意味着更健康,更显年轻化。那又该如何判断肠道是否健康呢?
对我们而言,最为直观的便是排便情况。
发表在《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的一项队列前瞻性研究,共招募来自我国10个不同地区约48。72万参与者,他们的年龄在30至79岁之间,且无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脏病及脑卒中病史。通过对他们的大便次数与健康数据,超平均10年的追踪。
研究发现,和每天一次规律大便的参与者相比,大便频率更高(>1次/天)的参与者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风险增加了约约28%,发生慢性肾脏病的风险增加了约15%,发生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了约12%,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了约20%,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了约33%。
同时,大便频率更低(<3次/周)的参与者发生慢性肾脏病的风险同样会增加约20%,发生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了约7%,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了约11%,而发生重大心血管急性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风险增加了约22%。
也就说明,每天大便的次数太多或是太少都会对健康造成威胁,间接的影响了人类的寿命。那到底什么样的大便频率才是最为理想的呢?
二、研究发现: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身体更健康!
发表在《Cell Reports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对3955名参与者的肠道运动频率(BMF)、基因、血液等数据分析,将参与者分为BMF异常低组(每周少于三次干硬便)、低组(3-6次排便/周)、高组(1-2次排便/天)以及异常高组(每天超过三次水样便)四组。
研究发现,BMF异常高组参与者的肠道内菌落失衡,“好细菌”的种类变得更少,使肠道更容易发炎、感染细菌。而BMF异常低组,大量代谢废物在肠道中长时间的堆积,“坏细菌”分解蛋白质会产生很多有毒废物(这些毒素对肝脏和肾脏尤其不好),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如老年痴呆和慢性肾病)。其是肾病恶化甚至发展到需要透析的危险因素之一,肾病透析患者中便秘者的比例高达71%,远高于普通人群(≈14。5%—33%)。
而最佳的大便次数应该是1次/天,且便型流畅,软硬适中,不需要很用力就可以排出。当然如果达不到1次/天的标准,3-6次排便/周或是1-2次排便/天的频率,也是偏正常的。
同时,建议大家每次在便后冲水前多去闻一闻、看一看。因为除了频率之外,它的气味和状态同样关乎着个体健康。就比如正常情况下会有一定的气味,尤其是经常吃“荤”的人味道更冲一些,但它的质地(硬、稀)通常不会改变。
一旦气味突然改变,如散发浓郁的腥臭味、酸臭味或是恶臭味,并长期存在。那就有可能是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不良(乳糖不耐受、胰腺问题、胆道问题等),或是出现了严重的炎症、感染、出血或是恶性肿瘤(慢性肠炎、重度痢疾、消化道大出血、胰腺癌、结直肠癌等)。
再有,就是看一下它的颜色。正常的,更偏向于香蕉黄或是陶土色。一旦颜色突然改变,如变成黑色、红色或是白色、黄白色、绿色等,都可能意味着可能存在肠道发炎、感染的情况。
尤其是当出现黑色,并带有血红色,表面看起来像有一层粘腻膜一样;就像铅笔一样细细的,有些段还有明显的凹槽;每次感觉很急,但用力拉又拉不出多少,总感觉像是没拉完一样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并且出现了体重骤减、偶有腹部不适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这些都是结直肠癌的早期表现。
当然,如果仅仅是一两次的异常,那不必太过紧张,一些食物(如带色水果、蔬菜等)或是药物(如铁剂等)都有可能短暂的改变它的颜色。
三、如何养成可以长寿的排便好习惯?
良好的排便习惯更利于肠道健康,甚至可以延年益寿。但日常生活中,多数人在排便这件事上并没有太多的讲究。
比如在生活快节奏的当下,大家忙于这个忙于那个,很多时候就算有了便意,由于没时间,憋一憋,也就没有那么想上厕所了。
而且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经常性的憋着,那两次大便的间隔会越来越长。
因为人的意愿、动作都受大脑中枢控制,你的潜意识告诉大脑不要排便,自然这个可耐受的阈值就会越来越高。比如本身身体积攒100g的大便就需要排出体外,随着憋的时间延长,可能到500g的时候才排出。
看似可以轻松节省出大量时间用于工作,但千万不要窃喜于此,这样的坏习惯其实是在给身体“埋雷”。那些被憋回去的废物又会重新回到结直肠中,大量堆积,其中的水分会慢慢的被重吸收去,只会变得越来越干。
时间久了,就会滋生各类有害菌,对肠道粘膜造成损害,增加各种炎症、感染的风险。
且当再次排便的时候,由于便便的状态改变,变得坚硬无比。
想要顺利排出显然不太可能,只能用全力使劲拉,先不说这样可能增加肛周粘膜破裂风险。就说一旦用力过猛,在憋气使劲的过程中,腹部的压力会急速升高,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心血管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如会使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
这就会增加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是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危及生命的急性事件发生。临床上,约5%的院外心脏骤停都发生在厕所中。
尤其是对于一些本身就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及血管状态退化严重的老年人群来说,这无疑更是雪上加霜的事件。
而且,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习惯性大便半小时以上。
确实是便秘,拉不出来的还有情可原,但多数人甚至还会利用这个间隙刷个手机,没便意硬是坐着/蹲着等着便意的来临。这只会增加静脉曲张、肛周充血、便秘、痔疮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尤其是长时间蹲着,猛然一起还极大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眩晕、晕倒,甚至是脑卒中的风险。
要想长寿,先从摒弃这些不良的排便习惯开始吧。
建议平时一旦有了想要排便的感觉,不要憋着及时的去排便。
与蹲便相比,坐便在排便用力的时候腹部压力相对更小一些,家里有小孩、老年人的尽量选择坐便。当然,不管是哪种也不要太用力的拉,时间尽量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如果超时还没有拉出来,就不要太勉强。
尤其是有痔疮等问题的人群,排便的时间更应该控制在三五分钟以内。对于一些经常性便秘的老年群体,可以分开时间进行如厕,每次起来的时候一定要缓慢,以防晕倒。
总之,排便虽然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却能反映身体的健康情况,所以每天排便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最理想的就是每天一次,且形态、气味正常。
一旦突然出现改变,并异常症状长期存在就要及时就医,以排除疾病可能性。同时生活中也要谨记,不要憋着、不要太用力以及时间不要太长。
养成科学的排便习惯,呵护肠道健康,才能增加长寿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何方。肠道微生态对健康衰老的调节作用[C]//达能营养中心第二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4!
[2]米斛。百岁老人的健康,衰老与胆汁酸和肠道菌群相关[J]。世界科学, 2022(1)!19-20。
[3]张亚男,于雪。衰老和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J]。
2020。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0。04。023。
[4]陈建军。中老年人应重视排便习惯改变[J]。健康之家, 2023(1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