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消费贷贴息城农商行集体缺席 地方银行无缘首批名单
中央首次实施的个人消费贷款“国补”,城商行、农商行无缘首批经办机构名单。8月12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自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居民个人在贷款经办机构办理的实际用于消费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可享受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的财政补贴,贴息金额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财政贴息银行名单也同步公布,六大国有银行与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入选,城商行热点话题、农商行等地方性银行未能进入首批名单。即便是2024年末个人消费贷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的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和北京银行也未能跻身其中。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初步安排对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的冲击不容小觑,或将引发消费贷市场竞争格局的新一轮洗牌热点话题。不过,名单外银行仍有机会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打造差异化优势。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政策到期后会进行效果评估,研究视情况延长政策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和调整贷款经办机构范围。
过去几年,个人消费贷款已成为零售银行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根据2024年年报数据,邮储银行以6139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位居全国第一。股份行方面,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凭借渠道与产品组合优势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此外,多家城商行个人消费贷规模也超过千亿元。然而,在这份财政贴息名单中,地方银行悉数无缘,上述超过千亿规模的城商行均未能入局。
对于未能进入名单的银行而言,错失财政贴息红利是一大挑战。财政贴息相当于价格补贴,1个百分点的贴息约等于客户成本下降25%,对利率敏感型优质借款人吸引力极大。业内预计,贴息政策会加速市场集中度向大型银行倾斜。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先爽认为,财政贴息直接降低资金成本,信贷(尤其是经营性贷款)有望率先回暖;国股行作为贴息业务的主渠道,市占率与流动性同步受益。个人消费贷贴息城农商行集体缺席 地方银行无缘首批名单 个人消费贷贴息城农商行集体缺席 地方银行无缘首批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