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计生系统凭空多个小孩
夫妻计生系统凭空多个小孩
当广东东莞的李女士夫妇在计生系统里“被生育”一个素未谋面的女儿时,这场荒诞剧撕开了基层治理中数据孤岛与责任推诿的深层病灶。从2016年玉堂围社区(原属田美社区)的错误登记,到2025年黄江镇卫健局启动核查,九年时间跨度里,一个虚构的“女儿”不仅成为悬在夫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更折射出数字时代公共服务的系统性失灵。
数据孤岛:技术进步下的治理倒退
计生系统与户籍系统的割裂,是此次乌龙事件的核心症结。根据东莞市黄江镇卫健局通报,2016年田美社区登记的“生育信息”未与户籍系统实时校验,导致李女士夫妇虽无子女落户记录,计生系统却持续保留错误数据。这种“系统各自为政”的现象并非孤例:2016年广州天河龙洞街计生办曾将虚构的“超生罚款决定书”录入系统,2014年厦门同安区计生办因系统漏洞向高中生发出“未婚先育处罚单”,均暴露出基层部门在数据采集、共享与核验环节的严重疏漏。更值得警惕的是,当李女士要求查看“虚构女儿”的详细信息时,社区工作人员以“内部权限”为由拒绝,这种数据黑箱化运作,实质是将公民信息置于不可控的风险之中。
责任推诿:治理链条的断裂与失语
事件中基层部门的回应堪称“踢皮球”的教科书级案例:玉堂围社区称“2016年经办单位是田美社区,无权删除”;黄江派出所表示“户籍信息无误则不归管辖”;卫健局虽启动核查,却未明确纠错时限。这种“经办者已解散、现部门无权限、上级未授权”的推诿逻辑,暴露出基层治理中责任主体模糊的顽疾。对比2016年惠州龙门计生部门在发现错误后主动为徐先生开具二孩准生证的案例,东莞相关部门显然缺乏“问题导向”的治理思维——当公民被迫自证“未生育”时,本应主动作为的公共服务机构却置身事外,这不仅是行政效率的低下,更是对公民权益的漠视。
程序正义:从“技术错误”到“制度反思”
反观事件中的程序漏洞,更令人震惊:社区工作人员仅凭“内部系统记录”即判定公民生育情况,既未要求李女士提供亲子鉴定等证明材料,也未通过户籍系统、医院出生记录等交叉核验。这种“重系统轻实证”的思维,本质是将技术工具凌驾于程序正义之上。广州市人大代表刘莲香曾指出:“多出两个孩子连当事人自己都没发现,说明政府部门在办事时缺乏与当事人的沟通和反馈。”此言一针见血——当公共服务异化为“系统说了算”的机械操作,当公民必须通过媒体曝光才能推动问题解决,所谓的“数字化治理”便沦为形式主义的遮羞布。
前瞻性治理:构建“数据-责任-服务”闭环
破解此类困局,需从三方面重构治理逻辑:其一,建立“一数一源”的数据采集机制,明确计生、户籍、医疗等系统的数据责任主体,杜绝“多头登记、无人负责”;其二,推行“谁登记、谁纠错”的责任追溯制度,对历史遗留的错误数据,应由原登记部门主动联系当事人核实更正,而非将举证责任转嫁给公民;其三,将“公民体验”纳入考核体系,如深圳市2024年推出的“政务服务差评整改机制”,要求部门对群众投诉必须在3个工作日内回应并公示整改方案,此类实践值得借鉴。
当李女士仍在等待卫健局的核查结果时,这场荒诞剧已超越个案范畴——它警示我们:在数字化浪潮中,技术不应成为割裂公共服务与公民权益的利刃,而应成为连接治理者与被服务者的桥梁。唯有将“数据准确性”“责任可追溯”“服务可感知”纳入基层治理的DNA,才能避免下一个家庭陷入“被生育”的荒诞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