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丑闻争议升级!女大学生学籍拟开除,老外不知她有中国男友
2025年的夏天,一纸开除公告,本该为大连女学生的丑闻画上句号。
仅仅一周后,事件男主角的公开澄清,却让这起风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究竟是学校的铁腕裁决,还是当事人的苍白辩白?真相,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一场原本属于个人的选择,究竟是如何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审判?
活该开除吗?
7月14日,事件的男主角,乌克兰CS电竞选手Zeus,终于打破沉默。他发文澄清,称自己无意伤害任何人,并坚决否认了网络上关于他“已婚有子”的传闻,恳求舆论停止仇恨。
他的声音听起来像个疲惫的辩护者,试图扑灭一场烧向自己的大火,而仅仅一周前,7月8日,事件的另一方,大连工业大学,则以一纸公告投下重磅炸弹。
校方宣布,因女生的行为“有辱校风国格”,已将其开除学籍,这声音,则像一位威严的审判官,果断、决绝,瞬间赢得了网络的满堂喝彩。
一边是铁板钉钉的裁决,另一边是略显苍白的辩白。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一个人的命运,在两个主角的口中呈现出如此巨大的温差?
一切始于一场奔赴偶像的狂热
故事要回到2024年的12月,上海。CS2Major赛事的热浪席卷了这座城市,也点燃了21岁女孩女生的热情。
她是Zeus的铁杆粉丝。为了能亲眼见到这位乌克兰电竞选手,她甚至在男友的资助下,从大连奔赴上海。这在当时看来,不过是一场再正常不过的粉丝朝圣。
她见到了他,晚餐,酒吧,酒店,一个粉丝的追星梦,在那个冬夜以一种极其私密的方式抵达了顶峰。
但是她没有料到,这场狂热的终点不是珍藏心底的美好回忆,而是一段被悄然录下的视频。
真正的风暴,始于Zeus的粉丝群,他将那段记录着他与女生亲密瞬间的视频,作为一种战利品,分享给了自己的拥趸。
视频里,女孩举止主动,抽烟、拥抱、亲吻,毫不避讳,这枚投入互联网深潭的石子,顷刻间激起了滔天巨浪。
视频被迅速传播,发酵,变异,女生的个人信息被扒得一干二净,她资助她追星的男友,在看完视频后,选择了耻辱地分手。
更致命的是,关于Zeus的背景信息开始流传:一个37岁、实力平平的退役选手,更重要的是,据说早已结婚生子,而女生则被他轻蔑地称为“easygirl”。
“崇洋媚外”、“丢尽国脸”的标签,像一道道咒符,死死贴在了女生的身上,愤怒的网民涌向女生,用最激烈的言辞要求学校“清理门户,严惩不贷”。
一场原本属于个人选择的私域风波,就这样被暴力地拖拽到广场中央,成了一场关乎民族尊严的公开审判。
舆论的喧嚣下,是冰冷的程序正义
面对排山倒海的舆论压力,大连工业大学启动了它的“机器”,但与网络上“立即开除”的呼声不同,这台机器的运转,冷静、刻板,甚至有些迟缓。它遵循的是另一套逻辑——程序。
2025年4月,学校向女生送达了《拟处分告知书》,注意是“拟处分”,给出的理由也并非“有辱国格”,而是相对中性的“不当行为,造成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由于无法直接送达本人,学校启动了为期60天的公告送达,公告冰冷地陈述着一个事实:被处分人女生,有权在2025年9月7日之前,进行书面或口头的陈述与申辩。
这台程序的机器,看似给了当事人一线生机,但它究竟是在履行正当程序,还是在为早已内定的结果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无人知晓。
谁来定义真相?
至此,整个事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谜团一:处分究竟是“拟开除”,还是“已开除”?是A文里留有申辩余地的程序告知,还是B文里板上钉钉的舆论胜利?
谜团二:Zeus究竟是谁?是一个已婚已育的“洋垃圾”,还是一个被谣言中伤的单身选手,这直接决定了故事的道德底色——究竟是“少女被骗”,还是“双向奔赴”?
谜团三:女孩的行为究竟是什么?是学校官方定性的“个人不当行为”,还是汹涌民意所判决的“有辱国格”?
一个年轻女孩的命运,就在这真假难辨的信息碎片和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逻辑中,被反复拉扯、撕裂,在事实的残骸之上,舆论早已建好了自己的纪念碑。
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