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为何是一年最热的时候 地表吸热多散热少及男子戴项链入核磁共振室 致重伤
入伏后,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近地层增温明显。7月20日入伏,俗话说,“热在三伏”,那么“三伏天”为何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呢?
从气象角度分析,太阳光加热地面,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把热量带给空气。每天的平均温度取决于每天得到的热量和散失的热量间的差额,即积累的热量的净变化。入伏后,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近地层增温明显。加之暖空气“含水”能力比冷空气强,夏季雨水多,气温高,空气湿度大,容易出现高温高湿的“桑拿天”,人们感觉又闷又热。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提前到来正成为一种趋势。对比1961年至1990年和1991年至2020年的数据发现,1991年至2020年,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首个高温日出现时间都有不同程度提前。统计近60年气温数据发现,不少城市高温日数总体呈增多趋势,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多个城市高温日数明显增加。《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中国年暖昼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6。7天。每年的高温日都会集中在“三伏天”出现,“三伏天”自然成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我国的高温天气并不都与“三伏天”对应,而主要是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个天气系统密切相关。最近,中东部地区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以及多地出现高温高湿的“桑拿天”等,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了中东部大部地区直接相关。
极端高温不利于身体健康。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提醒公众要重视高温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尽量避免或减少高温时段户外活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休息。
近日,美国纽约州长岛一处核磁共振中心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名61岁的男子陪同亲友就医时,因佩戴金属项链违规闯入扫描室,被强力磁场吸入机器,导致重伤,第二天不幸去世。
事故发生时,该男子的亲友正在接受医疗扫描,突然感到不适并大声呼救。尽管现场医护人员劝阻,这名男子还是冲进了机房。由于他佩戴了大型金属项链,瞬间被强大的磁力吸引,整个人被扯入机器中。随后,他被紧急送往北岸大学医院救治,但最终仍未能挽回生命。医生推测,可能是金属项链缠绕颈部导致窒息或颈椎损伤。北岸大学医院影像部主任温特费尔特提醒,MRI设备的磁力非常强大,任何金属物品进入机房都会被吸入,风险极高。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但尚未公布死者身份。
进行MRI检查前,患者需要遵守一些注意事项。首先,不能佩戴任何金属物品,如手表、金属项链、戒指等。其次,体内有心脏起搏器、心脏支架、金属夹等植入物的患者也不能进行检查。此外,检查当天不要化妆,因为某些化妆品中含有金属成分,会与磁场反应。进行上腹部检查时必须空腹,但可以饮水以使胃与肝、脾的界限更清晰。检查过程中,患者需保持绝对静止不动,否则会导致影像模糊。最后,有幽闭恐惧症、怀孕期者以及危重患者无法进行MRI检查。有手术史的患者及家属也应提前告知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