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件正式出炉:福建省被“委以重任”,祖国统一开始提速了!
在福建的街巷里、田埂上、戏台上,很多故事正慢慢生长。从晋江戏台前的掌声到金门水龙头里的流水,从台青办公室的咖啡香到平潭社区的闽南语,两岸同胞的日子,正以一种润物无声的节奏越走越近。这些藏在烟火气里的细节,或许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直白:融合,从来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当下的生活。
一、文化的根:戏台搭着情,香火连着心
晋江的两岸戏剧节,已经热热闹闹办了十二年。最早只有三五家台湾剧团来登台,如今三十多个团成了常客。后台里,台湾演员和福建同行共用一盒胭脂,台下观众跟着同一段唱词拍红了手——方言没障碍,戏魂共通着,这戏台早成了两岸戏迷的“老地方”,十二年的戏文里,藏着说不完的共鸣。
莆田的妈祖信俗活动,去年一下子来了三万台湾同胞。香火缭绕中,大家说着一样的闽南语,对着同一尊神像祈福。有台胞笑着说:“站在这里,闻着香火味,恍惚以为在台湾的妈祖庙,哪分得清‘这边’‘那边’?”
连舌尖上都透着默契。台湾的释迦、莲雾刚恢复输入,三个月就运来了一万多吨。福建的超市里,这些带着台湾阳光味的水果,和本地的荔枝、龙眼挨在一起,成了街坊们果篮里的“老熟人”。
二、生活的暖:水通了,路近了,日子顺了
金门的水龙头,流着福建的水已经六年。每天一万多吨水顺着管道淌过去,不仅解了岛民的“用水难”,更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两岸的日子串在了一起。现在,福建给金门供电的海底勘探做完了,过不了多久,灯泡亮起的暖光里,也会带着两岸共通的温度。
厦金大桥的前期研究进入实测,福州到台北的高铁规划写进了国家路网——这些“在路上”的工程,不是图纸上的线条,而是两岸人“说走就走”的盼头。眼下,金门到厦门每天四十班船,马尾到马祖的新航线开了,八十分钟就能跨过去喝杯茶、聊聊天。
台胞在福建的日子,也越来越顺溜:刷公交、进景区用同一张卡;福州的台胞里,考到社工证的占了全国三分之一;厦门专门为台胞建了七个保障房社区,两千多户在这里安了家,买房的限制比本地户籍还宽松。有台胞说:“住久了发现,菜场阿姨递菜时说的闽南语,和老家村口的一模一样。”
三、创业的劲:台青来了,本事用对了地方
去年,六百多个台湾年轻人带着想法在福建扎了根。做电商的把台湾好物卖到大陆乡镇,搞农业的把新农技种进闽北的田——厦门有个专门办台湾职业资格认证的窗口,三个月就给七百多人发了“通行证”,让他们的本事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
有意思的是,台湾青年在福建创业,失败率比本地青年还低12个百分点。泉州的台企和大陆伙伴一起定了两岸共通的茶叶标准,泡的茶、谈的生意,用的是一套规矩;金门酒厂在厦门建了分装基地,台湾高粱酒在大陆的销路,五年里翻了一倍。
南平农林大学的台湾教授,带着团队研发出新品茶树,在武夷山种了一万多亩。他常说:“技术哪分两岸?能让茶农多赚点,就是最好的交流。”
四、数字里的真:人来了,家安了,选择说明了一切
福建的台资企业有一万多家,用的台资占了大陆近四成;去年在福建交社保的台胞多了四分之一,来念书的台湾孩子翻了一倍;半导体项目里,台商去年新增的注册资本有三十亿——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把家安在福建”的选择。
两岸婚姻在福建登记的超十万对,每一对都是一个“两岸家庭”的烟火故事;厦门的台胞里,九成二都接种了大陆疫苗,健康面前,大家的选择直白又实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埋头干了十五年,就琢磨着“怎么让台胞住得舒服”,如今这里的社区里,超市有台湾零食,诊所医生会说闽南语,像极了“家门口的熟悉感”。
这些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是戏台上演着同一出戏,是水龙头流着同方水,是办公室里碰出的同一个想法,是菜场里传来的同一句闽南语。它们像一条条小溪,慢慢汇成了两岸融合的江河。
就像一位在福建定居的台胞说的:“以前总觉得‘两岸’是段距离,现在才发现,不过是街对面的茶馆,转身就能坐下喝杯茶,热乎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