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落水离世女外卖员家中有2岁孩子 救援仍在进行中-“中部第一省”或将易主 “中
7月23日上午,四川宜宾兴文县古宋镇一名女外卖员骑电动自行车经过当地一条河流时,疑似落水下落不明。目前,当地救援人员正在全力搜救。
24日,一位烧烤店老板表示,听居民说事故发生在23日上午,当时该女子骑电动自行车通过一座桥时掉落水中。事发地是当地一条大河的支流,近几日兴文县下大雨,河水已漫过了桥面。据居民描述,女孩是从桥对岸送完外卖后回镇上,在骑车蹚过桥时落水。
当地居民拍摄的搜救视频显示,多人员开着皮划艇在河水中寻找。评论区有居民称,已在河中找到女外卖员所骑的电动自行车。
“中部第一省”或将易主?。
【“中部第一省”或将易主】7月25日,随着山西省经济数据的公布,中部六省上半年经济成绩单悉数出炉。在这场关乎区域经济格局的激烈角逐中,湖北省以6。2%的GDP增速、29642。61亿元的经济总量,将与河南省的差距从去年同期的近4000亿元骤缩至2000亿元左右。这场“中部第一省”的争夺战,正从量变的积累迈向质变的临界点。湖北省上半年的经济表现堪称“全面开花”。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投资、消费、出口三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增速高达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6。9%;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28。4%,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达71。2%。在工业领域,湖北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持续发力。武汉光谷聚集了长江存储、华星光电等龙头企业,光纤光缆产量占全球25%,激光设备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上半年,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4%,锂离子电池、电子元件、计算机整机产量分别增长62。1%、53。0%、31。5%。这些数据背后,是湖北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深刻转型。外贸领域的爆发式增长,则凸显了湖北的开放能级跃升。鄂州花湖机场作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上半年进出口增长273。9%,带动全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32。6%,对东盟、欧盟进出口分别增长56。3%、48。2%。湖北的物流成本较河南低15%,江海联运的成本优势使其在出口导向型产业竞争中占据先机。作为长期稳坐中部经济头把交椅的省份,河南省上半年GDP达31683。80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湖北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河南的工业基础依然雄厚,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其中先进计算、新能源汽车、光电产业链增加值分别增长58。6%、32。1%、27。3%。郑州比亚迪、中州时代等龙头企业带动下,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5%,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11。1%。
然而,河南的产业结构转型仍面临挑战。2024年,河南农业产值占比仍较高,传统产业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2%。相比之下,湖北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0%,研发投入强度达2。8%,远超河南的1。8%。这种差距在人均GDP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湖北人均GDP达10。28万元,是河南(6。49万元)的1。58倍。
河南的区位优势也面临重构压力。尽管郑州航空港区年货运量突破70万吨,但缺乏水运支撑的短板日益凸显。2024年河南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3。8%,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较湖北仍高出0。8个百分点。在长江经济带的江海联运体系面前,河南的物流成本劣势成为制约出口型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部经济格局的演变,本质上是两种发展模式的较量。湖北通过“创新驱动+开放引领”的战略路径,正在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武汉光谷的“人才特区”政策吸引12名院士、3000余名海归博士,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创新生态链。湖北的“51020”现代产业集群战略,更是将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纳入布局,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4%以上。
河南则选择“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的双轮驱动模式。通过实施“7+28+N”产业链群计划,河南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推动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转型。2024年,河南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30万辆,但传统产业占比仍高达86%,转型任务艰巨。
在这场竞争中,区域协同效应的差异也值得关注。湖北通过“一主两副”战略(武汉、襄阳、宜昌协同发展),形成多极支撑的增长格局。而河南的“郑洛新”三角尚未形成足够的协同效应,郑州作为单核的辐射能力有限,导致省内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人才竞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变量。湖北通过“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使高校毕业生留鄂比例从2012年的不足40%提升至2023年的65%,连续6年实现人才净流入。光谷的“人才特区”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最高500万元的科研启动资金,吸引了大批创新团队。2024年,湖北新增信息服务业企业数量居全国特大城市首位,人才密度跃居中部第一。
河南则面临人口外流的压力。2023年,河南常住人口减少11万人,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率达18%。尽管河南拥有近亿人口基数,但人才流失问题制约了创新动能的培养。2024年,河南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顶尖科研机构数量和财政自给率(56%)也处于劣势。
湖北与河南的“第一省”之争,不仅是两省位次的更迭,更预示着中部地区发展范式的转型。湖北的崛起证明,通过激活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可以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而河南的转型阵痛则警示,过度依赖单一产业、忽视创新生态培育,终将遭遇增长天花板。
从国家战略视角看,中部地区正从“承接产业转移”向“引领创新发展”跃迁。湖北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河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都是这一转型的生动实践。未来五年,若湖北保持6%以上的增速,预计2026年GDP将突破7。5万亿元,正式超越河南成为中部第一省。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竞争都将推动中部地区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更具韧性的产业体系和更具活力的人才生态。
当长江经济带的浪花拍打着鄂州花湖机场的跑道,当中原大地的麦浪与比亚迪工厂的机械臂共舞,中部地区的崛起已不再局限于GDP数字的增减,而是关乎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重构。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竞赛中,唯有创新者进、开放者强、改革者胜。湖北与河南的故事,正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缩影——在变革中寻找机遇,在竞争中实现超越,在合作中共谋发展。这或许就是“中部第一省”争夺战最深刻的意义所在。
以上就是【“中部第一省”或将易主】相关内容,了解最新热点资讯请关注今日热点资讯__实时热搜榜_热点话题_热点关注_今日热点新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