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认为中国股市“夏季突破”已发生 精选个股成关键(国家育儿补贴落地能否提升生育
高盛指出,鉴于市场年初至今已上涨25%,估值不再处于低位,投资者应更加注重个股选择而非市场普涨。高盛的策略重点转向了保险、材料等板块,同时建议关注中国民营龙头企业和股东回报两大主题。
经过6月和7月大部分时间的盘整,中国股市近期已实现“夏季突破”。MSCI中国指数创下四年新高,沪深300指数也达到年内高点。但高盛指出A股市场的估值已不再低廉,单纯押注指数的轻松获利阶段或已过去。
据消息,7月28日高盛研报认为,近期推动本轮A股上涨的关键因素包括中美关系缓和预期、强劲的二季度经济数据、针对重点行业的政策干预、香港IPO市场复苏以及创纪录的“南向通”资金流入。
基于这些积极变化,高盛重申其对中国市场的“超配”立场,并将MSCI中国指数的12个月目标位上调至90点,预示着11%的潜在回报。
在报告中,高盛反复强调其“Alpha优于Beta”的偏好,即建议投资者未来应“轻指数,重个股”。这背后主要有两大原因:估值修复使市场对风险更为敏感。年初至今25%的大幅反弹,已使MSCI中国指数的12个月远期市盈率达到12。7倍,位于“正常化”区间,不再是此前被压制的状态。这意味着市场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国内增长或政策不及预期的影响。此外,8月和9月通常是A股季节性表现疲软的月份,过去十年间这两个月的平均/中位数回报分别为-1%和-5%。在此背景下,单纯投资指数可能面临更大波动。
结构性机会丰富,精选个股可创造超额收益。市场分化为主动选股创造了条件。高盛认为,在A股和H股之间寻求投资机会并非简单选择,两个市场都提供了独特的价值主张。高盛为此做出了具体的行业配置调整:增持保险和材料板块,将银行股的头寸转换为增持保险股,因其相对估值更具吸引力且能间接受益于股市上涨。同时上调材料板块至“增持”,以抓住政策带来的潜在机遇。下调银行和房地产板块,将银行股调出增持名单,并将房地产板块下调至“中性”评级。
当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刷屏时,年轻父母的反应远比想象中理性。这项覆盖所有生育家庭的普惠性政策,引发了关于生育成本、社会支持与人口战略的深层讨论。
不同于此前地方试点的差异化补贴,此次国家层面统一实施每年3600元/孩的育儿补贴,标志着人口政策正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具体措施包括全孩次覆盖,一孩家庭同样受益;资金直接发放至监护人账户,避免中间环节损耗;补贴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实际购买力提升;建立与CPI挂钩的浮动机制,2025年标准对应当前月均300元。财政部测算显示,该政策将惠及全国9000万户育儿家庭,年度财政支出约3240亿元,相当于2024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3。8%。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元可能仅够支付半罐进口奶粉;但在中西部县城,这相当于普通家庭日均10元的菜篮子支出。低线城市补贴占家庭育儿支出比例可达15%-20%,农村地区可覆盖婴幼儿营养品、基础医疗等刚性支出,而高收入群体则更多感受到心理安慰价值。补贴政策与现有生育保险、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形成叠加效应。以月薪2万元的双职工家庭为例,三孩家庭年可享受育儿补贴10800元、个税抵扣36000元(按2000元/孩/月计算)、生育津贴约6万元(按社保基数测算),综合减负效应超过10万元/年。
国际经验显示,现金补贴对生育率的提升存在“阈值效应”。挪威研究表明,当补贴达到家庭中位数收入5%时,生育意愿提升12%;韩国尽管将补贴提高至每月35万韩元(约1800元人民币),生育率仍持续下降。中国家庭对生育成本的敏感度更高。《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显示,0-3岁婴幼儿年均支出达2。8万元,46%家庭认为“经济压力”是首要生育障碍,78%父母期待“每月500元以上”的补贴力度。此次300元/月的标准虽未达到多数家庭预期,但标志着生育支持从“道德倡导”转向“制度保障”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