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极端天气历史罕见 持续时间创纪录 ,“粤苏”差距缩小,谁能成为中国经济第
自7月23日以来,北京持续出现强降雨天气。中国气象局表示,本轮强降雨过程已经持续了七天,密云的极端天气情况尤为罕见。
北京市气象局指出,到29日中午,本轮强降雨暂时告一段落。这场降雨具有以下特点:持续时间长,从23日开始已持续147小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山区,特别是北部山区,如密云区平均降水量达到366。6毫米,怀柔区和延庆区也出现了大量降水;降水分布不均,山区短时雨强大,最大小时雨强出现在怀柔东峪,为95。3毫米;极端性强,属于极端强对流天气,多个站点出现了超历史的极端强降水。
此外,内蒙古、北京、河北等北方多地也出现了连续多日的强降水天气。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这次降水持续时间长、短时雨强高、局地降雨量较大,部分站点出现了创纪录的极端强降水。
陈涛解释说,北方此次极端性强降水与大气环流异常有关。7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且位置偏北,较为稳定。在副高边缘的西南暖气流输送下,北方地区水汽充足,具备强降水反复发生发展的条件。副热带高压边缘降水的对流性质较强,导致强降水短时雨强较高,持续时间较长,造成单点较强的累计降水量。此外,华北地形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降水,阴山、太行山及燕山迎风地区的降水增幅效应明显,形成了局地较强的降水中心。
据中央气象台预计,7月30日,北方地区的降雨过程将整体趋于减弱,但8月2日至5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还将迎来新一轮降水。
“粤苏”差距缩小,谁能成为中国经济第一省?第二产业成关键!近期,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广东以6。87万亿元的GDP排名第一,江苏以6。70万亿元紧随其后。两省之间的差距为1757。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有所收窄,是近五年来同期的最小差值。
分析认为,江苏在2025年全年GDP总量超过广东存在理论可能,但尚不确定。江苏目前的优势在于第二产业。根据官方数据,2025年上半年,广东和江苏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是2258。86亿元和177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是25978。86亿元和28391。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0487。69亿元和36799。1亿元。相较之下,江苏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比广东多出2412。24亿元。放大到全年来看,2024年和2023年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江苏均高于广东,且差值在增大。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春龙分析,江苏通过“新能源+高端制造”双轮驱动、政策精准赋能和区域均衡发展,在第二产业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政策驱动能级跃升、区域协同释放动能以及技术创新与要素投入四个方面。江苏抓住了新能源产业爆发期,形成了全国最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和光伏产业集群。而广东的第二产业仍以电子信息为主,传统制造业如纺织、化工转型速度滞后于江苏。此外,江苏实施“1650”产业体系建设,布局了1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通过苏南技术溢出与苏北产能承接,形成“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江苏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也高于广东,在第三代半导体、高温超导等领域培育了数十个全国单项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