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万绝育雄蚊迎战基孔肯雅热 生物技术助力防控
近期,基孔肯雅病毒在多地出现传播情况,清除蚊虫孳生地和使用杀虫剂是常见的防控手段。广州市黄埔区的一座办公楼内有一座“蚊子工厂”,每周生产五百万只“绝育雄蚊”,以生物技术阻断蚊媒繁衍链,成为对抗基孔肯雅热的重要力量。
这里的“绝育雄蚊”预计在未来两个月内陆续在广州、佛山等地投放,以抑制野外白纹伊蚊的数量。研究人员通过培育携带“沃尔巴克氏体”共生菌的雄蚊,让其与野外雌蚊交配热点话题,使野外雌蚊产下无法孵化的卵,从而控制能传播病毒的蚊子数量。这种细菌可以通过母系遗传,在蚊群中自主扩散。研究人员筛选出稳定携带该菌的雌蚊建立种群,大规模繁育后,将数十万计携带菌株的雄蚊定期释放到目标区域。由于雌蚊通常只交配一次,与“绝育雄蚊”结合后产卵无效,持续几代后,目标区域的蚊子种群数量会锐减,达到防控目的。
监测数据显示,投放“绝育雄蚊”后仅5-10分钟,环境中的蚊群密度就会快速趋于稳定。这项精准的生物防治技术既确保了防控效果,又最大限度降低了对居民生活的干扰。“绝育雄蚊”仅攻击同种蚊,不伤及其他昆虫和天敌,有效维护生态平衡。一般情况下,通过该项技术三周内蚊子数量可减半,六至八周内野生蚊群密度能骤降80%以上。
关于基孔肯雅热的后遗症,广东佛山发布了一份《基孔肯雅热后遗症告知书》,引起广泛关注。基孔肯雅热慢性期最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痛,尤其是手腕、脚踝、手指和膝盖等部位,通常左右对称。有时关节周围还会发肿,甚至伸不直。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持续乏力、皮肤瘙痒或起色素斑、情绪低落等症状。4000万绝育雄蚊迎战基孔肯雅热 生物技术助力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