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末伏 牢记1不说,2不吃,3要喝,4要做 顺应自然调养身
明日末伏,天气特点表现为暑热与秋燥交织。民间有“末伏暑未消,秋燥已探头”的说法,此时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饮食起居。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健康理念,以下从几个方面梳理末伏时节的养生要点,助您平稳过渡至秋季。
末伏时节应忌寒凉伤脾。尽管仍属三伏天,但自然界阳气渐收,人体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此时应避免过度食用寒凉食物,如冰镇饮料、生冷瓜果等。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过量寒凉易导致脾阳受损,引发腹泻、食欲不振等问题。儿童和老年人尤其需要注意饮食温和,可选择常温绿豆汤、莲子羹等解暑不伤脾的食物。
末伏湿度较高,换洗衣物若未彻底晾干,易滋生霉菌,穿着后可能引发皮肤瘙痒或呼吸道不适。建议使用烘干机或阳光暴晒确保衣物干爽。此外,早晚温差逐渐增大,腰腹部为人体“命门”所在,受凉易导致寒气入侵,诱发肠胃痉挛或女性痛经。外出时可备轻薄开衫,护住关键部位。
高温下剧烈运动易大量出汗,耗气伤阴,加重秋燥症状。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八段锦等温和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淡盐水或米汤。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会抑制人体排汗机能,影响新陈代谢。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以上,并定时开窗通风。末伏时节需逐步调整作息,避免熬夜耗伤阴血,否则易出现口干、头晕等“秋乏”症状。
末伏时节适宜吃一些滋阴润燥、健脾祛湿的食物。莲藕生津润燥,熟食健脾,适合末伏湿热交杂的天气,推荐莲藕排骨汤或凉拌藕片。山药性平味甘,补脾益肺,对改善消化不良、疲劳有益,可搭配红枣煮粥或清蒸后蘸蜂蜜食用。鸭肉滋阴润燥,蛋白质丰富且不油腻,适合炖汤或白切食用。银耳被誉为“平民燕窝”,富含胶质,可搭配百合、枸杞煮羹,缓解皮肤干燥、喉咙干痒等问题,尤其适合长期用嗓人群。
末伏后秋燥渐显,表现为口干舌燥、皮肤干痒、便秘等。除饮食调理外,还需注意室内加湿,保持空气湿度在50%-60%。情绪调节也很重要,可通过冥想、听轻音乐疏解情绪。每日按压合谷穴(虎口)、三阴交(内踝上三寸),有助于滋阴润肺。
末伏是夏季向秋季过渡的关键期,遵循传统养生法则,结合现代生活实际,方能“未病先防”。希望您通过细微的调整,收获健康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