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评委称“顶刊”不是评奖标准 科研价值非平台决定
诺奖评委称“顶刊”不是评奖标准 科研价值非平台决定。在诺贝尔奖得主中,许多人的研究起初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例如,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就曾面对质疑,但他坚持了40年。
诺贝尔奖评委邹晓冬表示,诺奖成果有时发表在作者本国的期刊上,而非国际性期刊。他认为,科研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发表平台,而是基于工作的开创性和学术贡献。这一观点与国内多位科学家的看法一致。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指出,科研工作应由其学术贡献来衡量,而不是发表平台。盲目追求“顶刊”会阻碍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历史上,许多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成果并未发表在“顶刊”上。例如,两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沙普利斯的许多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上,而我国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关键获奖论文则发表在中文期刊《科学通报》上。这些例子表明,诺奖委员会更看重的是研究成果的实际贡献。
有专家认为,“唯顶刊论”盛行的原因在于评价体系过于依赖“顶刊”作为评价指标,这导致职称晋升等也受到影响。过度追捧“顶刊”会使科研工作表面化和指标化,背离科研本质。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呼吁进行学术评价改革,打破“顶刊崇拜”,建立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提出,要突破传统评价模式的局限,构建以学习价值为核心、多维度并重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发文量和引用率,还要重视科技期刊的知识引领性、创新性和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诞生了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如《科学通报》、《细胞研究》等,但高水平国际科技期刊的数量仍不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作者SCI期刊发文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但中国SCI期刊数量较少,难以满足需求。专家建议,中国科学期刊应定位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而不仅仅是“论文容器”。
此外,中国的办刊模式较为分散,难以与国际大型出版集团竞争热点话题。为此,中国亟需打造国家级出版平台,推动旗舰期刊集群化发展。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明确要求获批项目形成的论文成果20%以上应发表于我国科技期刊。
一些学术期刊已经开始聚焦中国独特的疾病谱。例如,《Cardiology Plus》聚焦于对中国乃至全球心血管病学有重大影响的研究。同济大学研究员朱鸿明表示,发展国产学术期刊是破除“顶刊崇拜”的关键途径之一热点话题。他认为,国内期刊的发展方向在于差异化竞争和价值引领,要敢于彰显中国独特的科学问题,并鼓励支持“非共识创新”。诺奖评委称“顶刊”不是评奖标准 科研价值非平台决定 诺奖评委称“顶刊”不是评奖标准 科研价值非平台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