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真的急了!雅鲁藏布江电站刚刚开工,就威胁称要采取措施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这个在十四五规划中,早已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项目,终于迎来了它的正式开工时刻。
结果不到24小时,印度方面迅速做出激烈反应,7月20日凌晨,印度多家主流媒体,几乎用警报级别的头条报道这项工程,甚至有政客直接扬言要采取必要措施。
那么印度为何如此紧张?他们究竟在担心什么?
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
2020年,中国首次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设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当时只是一个远景设想。
直到2024年,项目获得正式立项,历经十年生态评估、技术论证与外交协调,终于在2025年7月19日破土动工,可以说这一刻,注定写进中国基建的辉煌史册。
该水电站总投资高达1.2万亿元人民币,设有5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高达6000万至7000万千瓦,相当于三个三峡工程的体量。
年发电量预计将达到3000亿到4000亿千瓦时,足以满足3亿人用电需求,堪称高原擎天柱。
但令人震撼的不止规模,还有技术路线,这项工程并不采用传统高坝蓄水,而是采用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方式,利用雅鲁藏布江天然的2000米落差,实现纯水力发电。
这意味着工程本质上并不蓄水,不具备制造洪水或断流的能力,然而工程开工当天,印度媒体却炸了锅,一时间,中国战略武器水源控制布拉马普特拉河威胁等言论,充斥各大头条。
印度为何如此激动?
雅鲁藏布江出藏后,就成为了印度境内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覆盖印度东部大片农业区,对水资源高度依赖的印度,显然对上游的一举一动格外敏感。
印度媒体甚至称该工程为定时水炸弹,担心中国会在关键时刻通过控制水量,对印度农业、生态乃至国家安全造成打击。
但印度之所以有这种担忧,也是因为印度自身有前科,印度在今年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频繁以水为武器,包括季节性蓄水断流、泄洪制造灾难、拒绝履行水协议。
如今中国开工水电站,印度自然也要“换位思考”,他们担心中国也会复制类似手段,以水施压。
印度外长办公室因此发布紧急通告,称将密切关注中方动向,并保留采取外交与技术反制的可能性,个别政客更直接渲染中国掌控印度命脉,试图制造国内民族主义情绪。
但事实远比印度想象的简单得多,该工程从立项之初,中方就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和平利用,项目不设高坝、不蓄水,不对水量进行人为干预,仅依靠自然落差转化为电能,这意味着并不存在人为操控水情的空间。
而且中国早在2002年,就与印度签署了水文数据共享协议,每年定期向印度通报水位、流量、气象等重要数据。
中国的态度非常明确,这是清洁能源项目,不是地缘政治工具。
更何况,项目所在的林芝市与印度边境尚有50公里距离,完全处于中国主权范围之内。
中国新近成立的雅江集团公司,作为项目主导单位,早已就生态影响、技术可行性、国际影响等做了全面评估。
从经济角度来看,这更是一项西藏发展的重大机遇,工程建成后,将每年为西藏带来200亿元财政收入,占当地财政的七成以上,直接推动就业和基础设施改善。
通过西电东送,电力将输往华东、华南地区,输电距离超过3000公里,为国家双碳目标注入强劲动能。
至于印度的威胁措施,外界普遍认为更多是政治姿态,一方面,印度在技术、资金、地形等方面并不具备同等规模开发能力。
另一方面,在中印关系刚刚出现回暖势头的当下,过度炒作此事,只会破坏来之不易的外交氛围。
7月中旬,印度外长苏杰生刚刚访问中国,参加上合组织会议,展现出改善中印关系的强烈意愿,此时大肆渲染中国水炸弹论,显然与此前的外交表态相违背。
或许,印度的焦虑更多是对自身能力的无力感,面对中国在基础设施、能源转型方面的迅猛发展,印度在技术层面难以望其项背。
类似工程,印度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几乎没有可能实现,这才是其心理落差的根源。
国际舆论对此事的解读也颇为分化,西方媒体大多持谨慎乐观态度,认为这是中国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一步,《纽约时报》甚至称其为全球最大水电项目。
而在下游的孟加拉国,目前则表现出一种观望而平静的态度,作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最终流入国,孟方尚未作出强烈回应,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对中国承诺的信任。
而印度,或许更应将注意力放在合作之上,如果未来中印能在水资源管理、数据共享、生态保护等领域达成新共识,不仅能缓解疑虑,甚至可能将这一工程变成中印合作的新契机。
信息来源:
2025-07-19 19:41·环球时报 重磅!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