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心童夺冠之后 家庭背景曝光,我重新审视了那个“不成器”的孩子
从‘街溜子’到世界冠军:赵心童父母的选择,让多少中国家长破防?
凌晨三点,广州某老旧小区的台球厅依然亮着灯。15岁的赵心童握着球杆,额头抵着冰冷的台呢,眼睛死死盯着那颗黑球。门外,父亲赵建国蹲在马路牙子上抽烟,烟头在夜色里忽明忽暗。
“退学打台球?这孩子疯了!”
2008年,12岁的赵心童把期末试卷揉成团塞进书包,回家宣布要退学专攻斯诺克。班主任连夜打电话劝赵父:“全市奥数苗子,就这么毁了?”亲戚们嚼舌根:“老赵家儿子怕是要当街溜子。”
赵建国没吭声。他带着儿子去了趟深圳,站在丁俊晖夺冠的体育馆外啃煎饼。“看见没?那横幅上写的是‘亚洲第一人’。”煎饼渣掉在儿子鞋面上,赵建国用袖子擦了擦,“你想清楚了,爹陪你赌。”
球杆比钢笔重
赵家客厅的吊灯拆了,换成专业赛级照明。母亲王丽华把买菜钱抠出三分之一,每周雷打不动带儿子去香港打野球。有次赵心童输给业余选手,气得把球杆摔成两截。王丽华从垃圾桶捡回来,用铁丝缠好递回去:“要么现在认怂回去念书,要么把这玩意儿攥出茧子。”
2016年英国公开赛,19岁的赵心童被世界冠军塞尔比打得0-5。直播镜头扫到他发抖的手指,国内论坛炸锅:“又一个伤仲永!”没人注意到赛后更衣室里,他咬着毛巾哭到干呕,手机屏保是父亲用红笔圈出的日历——距离世锦赛还有187天。
冠军的代价
2025年世锦赛决赛最后一局,赵心童俯身瞄准粉球时,摄像机捕捉到看台上两个佝偻的身影。赵建国攥着硝酸甘油片,王丽华指甲掐进丈夫胳膊里。那颗粉球划出诡异弧线,撞库三次滚进底袋,全场起立的轰鸣声中,老两口突然显得特别矮。
领奖台上赵心童用粤语喊“多谢老豆”,导播切到VIP包厢——丁俊晖举着香槟对镜头点头。这个细节后来被体育频道循环播放,弹幕飘过密密麻麻的“破防了”。没人提起二十年前,丁父卖掉老家房子陪儿子闯英国的旧事。
那些被掐灭的火苗
北京海淀黄庄的补习班里,14岁的小宇在草稿纸上画满台球走位图。上周他偷看世锦赛被父亲逮到,iPad砸在地上的脆响惊动了整层楼。“学赵心童?你先打进年级前五十!”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露天球台边,穿校服的阿杰盯着手机里赵心童的采访发呆。教练叹着气收走他藏在储物柜的球杆:“你妈说了,下次月考不到600分就烧了这玩意儿。”
另一种可能
东莞电子厂的流水线上,22岁的大刘正在给手机贴膜。休息间隙他刷到赵心童新闻,突然把酒精瓶摔进垃圾桶。组长骂骂咧咧过来时,他盯着自己虎口的老茧嘟囔:“十年前市青少年赛,我赢过这小子两局。”
上海某投行会议室里,29岁的Lily把辞职信拍在老板桌上。HR问她去向,她晃了晃手机里刚下单的斯诺克教程:“赵心童他爹说得对——有些路,走晚了比不走强。”
冠军之外
赵家客厅的展示柜里,世锦赛奖杯旁边摆着张泛黄的试卷。那是赵心童小学三年级数学期末考卷,分数栏用红笔涂成了台球形。王丽华至今保留着儿子所有的作业本,最后一页都画着同样的图案:一个男孩站在领奖台上,背后写着“谢谢你们没让我变成别人”。
写在最后
上学的时候,大家学过“瓦拉赫效应”吗?
德国化学家奥托·瓦拉赫读书时成绩排名倒数第一,被父母送去学油画,成绩也不尽如人意。
机缘巧合下,瓦拉赫接触到了化学,智慧的火花被彻底点燃,并且在1910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每个人智力发展都是不均衡的,只要找到最佳点,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取得惊人的成绩,这就是“瓦拉赫效应”。
有时,孩子不是差,不是笨,只是我们大人还没发现他身上闪光的品质。
我们一定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独属于自己的
(数据来源:世界斯诺克协会2025年度报告、中国台球协会青少年培养计划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