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仅凭无线网就能泄漏身体隐私,即使你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12306回应
最近,意大利罗马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即便不依赖任何电子设备或外部监控装置,最普通的无线网络信号也可实现对人体的持续跟踪。研究指出,Wi-Fi信号在环境传播过程中,其波形会因路径上物体与人体干扰产生动态变化,这些变化中蕴含丰富的生物识别特征。通过技术提取与数字化建模,这些信号特征可转化为个体独特的“生物数字指纹”。
基于此,研究团队开发了名为“WhoFi”的识别系统。该系统通过解析人体与周围Wi-Fi信号的交互模式,无需依赖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终端,仅依托路由器集成的无线传感器,即可实现对个体生物特征的精准识别与行为动作的判断。目前,WhoFi系统对个体特征的识别准确率已达95%,并支持跨观察点的特征匹配,从而完成对目标个体的持续跟踪。
值得注意的是,路由器集成的高精度无线传感器最初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而现阶段其应用场景已逐步扩展至环境监测、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健康及家庭生活等多个领域。这一技术普及趋势引发了学界与公众对“被动式跟踪”风险的广泛担忧——在无线网络传感器广泛部署的背景下,如何有效防范个体身体特征与行动隐私的潜在泄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高铁服务升级,旅客可以通过扫描座位上的二维码来调节空调温度。实际上,这一功能被误读了。旅客扫码后填写的是对空调温度的诉求,列车工作人员会根据现场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并非旅客直接用手机控制空调。
据了解,旅客扫的是座椅扶手上的“铁路畅行”二维码,使用微信扫码后可进入铁路12306小程序,在问题反馈栏中填写对空调温度的意见。列车工作人员的手持终端会实时接收到这些反馈,并尽快到达现场与旅客沟通,同时通知随车机械师查看涉事车厢的实时温度。
通常情况下,车厢内温度设定在26℃-28℃之间。如果确实发现温度超出这个范围且多名旅客反映不适,随车机械师会立即进行调整。对于个别对温度敏感的旅客,乘务员也会采取个性化处理方式,例如为怕冷的旅客提供毛毯。
列车空调系统不同于家用空调,不可能让每位旅客通过扫码随意调整。铁路畅行码的功能还包括补票升席、餐食预订和遗失物品查找等业务。